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音乐舞蹈发展最高峰时期.唐玄宗本人精通音律,喜爱歌舞,能作曲并善击“羯鼓”,常与宫中乐工合乐.他酷爱具有中原传统音乐风格的综合歌舞曲名“法曲”,特别设立了专门负责排练“法曲”的部门称为“梨园”.由宫中乐舞人员精选出的三百艺人组成,担任宫内小型,高水平的演出.他们在排练中常得到唐玄宗的指点,故称“皇帝梨园弟子”.另外由数百名能歌善舞的宫女任“梨园弟子”,接受训练,担任大型,气势庞大的歌舞演出.唐玄宗过世后”“梨园”解散,但“梨园”之名保留至今,后人称演戏之地为“梨园”.
“霓裳羽衣舞”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,是唐玄宗参照宫内作曲大师杨敬述,所献乐曲修改而成.是一首富于幻想色彩的舞曲. “霓裳羽衣舞”是根据“霓裳羽衣”此曲而编.舞者上穿缀有羽毛的孔雀翠衣,下穿浅彩色或月白裙,肩披霞帔,头戴“步摇冠”,身佩许多珠翠饰物,华丽又典雅.在所有舞者中,以杨玉环的最为精彩.记载中, 当杨玉环进宫那天,乐工们奏起了“霓棠羽衣”曲,她随曲起舞,得到唐玄宗的赞赏宠爱.杨玉环是一位具有音乐舞蹈特才的奇女子,她的琵琶技术高超,善击磬,比起宫内乐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.她的歌舞尤其出色,最擅长来自中亚的”胡旋舞”及“霓裳羽衣舞” .
“霓裳羽衣舞”先由悠扬动听的序曲开场,中序慢板时引出舞者,舞姿轻柔婉然,后由慢逐渐转快.跳至高潮时,在急促的快板音乐中,舞者服饰上的珠玉,环佩,缨络跳跃闪动,洒满一地.最后音乐再次转慢,在长引声中结束全舞.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观看过此宫廷“霓裳羽衣舞”演出盛况,并写下”霓裳羽衣歌”一诗:“飘然转旋回雪轻,嫣然纵送游龙惊;小垂手后柳无力,斜曳裙时云却生,翔鸾舞了却收翅,唳鹤曲终长引声”.此舞最初是独舞,后期又从双人舞发展成集体舞.白居易所观看的“霓棠羽衣舞”是杨玉环过后五十年的宫廷庆典演出节目,当时此舞已成宫内保留节目.
“霓裳羽衣舞”表演者必须具有高超的舞技,身材丰满的杨玉环却将此舞演绎至最高艺术意境.与汉朝赵飞燕的舞艺相比,她自认更上一层.因为她的乐舞才华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,被封为杨贵妃,与皇后同居宫中最高地位及享受同等礼数.她的父母,哥哥及亲属们均身居高官要职,或被册封,享尽荣华富贵.公元七五六年“安史之乱”,唐玄宗带同杨贵妃在逃往四川的途中,潼关失守,人们怨恨,愤慨唐玄宗穷侈极欲引起的乱战,路经陕西马嵬坡时,六军不发,逼使唐玄宗下诏令将杨贵妃缢死.杨贵妃死时三十六岁.她和玄宗皇帝真摰不渝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.
古典舞”踏歌”是荣获1998年中国第一届”荷花奖”舞蹈比赛,作品金奖节目.是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根据汉代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”踏歌”而创编的舞蹈节目.深受观众欢迎,也是我舞院保留节目之一.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”踏歌行”.描述在春月明亮的大堤上,一群少女踏着歌而来的欢娱情景.古时民间农闲期,劳作后休息间,人们喜相聚在一起,不分男女,上百人手牵着手,一边唱歌,一边用脚踩着节奏,自由地尽情欢舞.古典舞”踏歌”舞汇风格清晰,欢快明朗,十余少女挥着双袖,边唱,边踏,边舞,尽将古代民间踏歌景象,重新展示在观众面前.故至今, 这舞蹈节目仍深受观众的喜爱.
汉代盛行”百戏”.”百戏”内容包括杂技,音乐,歌唱,舞蹈,武术,幻术,滑稽等.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表演艺术.”百戏”内容各不相同,规模可大可小.有的有故事情节,内容有歌有舞,外加马戏,走索,顶竿等杂技表演.”百戏”中常见的”巴渝舞”是汉代著名的舞蹈.传说刘邦攻打关中地区时,曾招募了居住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”賨人”,他们勇敢善战,喜欢歌舞.舞蹈粗犷有力,振动人心.为此深得刘邦喜爱,称此舞名”武王伐纣歌”,并命令乐工学习 .由于”賨人”居住巴渝地区故叫”巴渝舞”.后改为”宣武舞”,作为祭祀的武舞.张骞出使西域后,西域的乐舞杂技传入中原,丰富了”百戏”的内容.在历史故事片中,我们经常看到宫庭舞场面,舞伎表演的舞蹈是西域风情舞蹈.
在汉代的一些著名舞蹈中应以”七盘舞”为首.在不少古代文物,壁画及文字记载中可看到当时演出的盛况;有编配齐全的大乐队:有钟,磬,鼓等打击乐,有瑟及琴等弦乐,及有排钥, 笙等吹奏乐.舞者有男有女,在乐队前,七个盘分二排陈列在地,有一鼓放在盘前,舞者身着轻盈闪亮长袖舞服,在盘鼓上腾踏纵跃,边舞边用脚打出有节奏的鼓声.随着音乐的快慢,舞者按节奏轻腾跪跌,舞袖衣裙飞扬.观者无不称奇.”七盘舞”中的盘鼓可按舞者技巧的高低有所增减.”七盘舞”是当时” 百戏”中的重头节目.80 年代,此舞蹈被再次发掘,我曾在西安看过陜西省歌舞剧院演出,但并不如记载中描述令人兴奋,难忘.这已是失落千年的舞蹈艺术,现代舞蹈工作者,仅根据从发掘,遗留的文物记载中去寻找舞汇,已是难能可贵.可惜的是中国现代的舞蹈工作者喜新弃旧,近十年,未闻对古代乐舞有所研究发掘.想必如今会演”七盘舞”此节目的舞蹈团更是少之又少.
在所有舞蹈种类中,最丰富多彩的应是中国舞.中国舞包括:古典舞,少数民族舞及汉族民间舞.汉族民间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”秧歌”.”秧歌”起源于农民在日常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过程中.早期仅以唱歌的形式出现,后来发展到有舞有剧情的表演形式,流行于民间.踩着高跷歌舞称为高跷秧歌,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.
流行于全国各地”秧歌”中最具特色的有东北秧歌:男女舞者的主要道具是二块八角手绢,手绢钉有闪光珠片,中心有小硬圈,舞者灵活的手腕舞动手娟,有如双蝶飞舞,忽上忽下,忽左忽右,时而凌空飞去,时而环绕全身.舞蹈动作有棱角,刚柔相济.上身和头的晃动有独特的风格-“梗劲”.在每个舞步前都有一个特色的瞬间步.具有东北特色的小歌舞”二人台”中的舞蹈动作就是”东北秧歌”的基本常用动作.除手绢外,扇子和霸王鞭也是常用的道具.
陜北秧歌:流行在陜北绥德,米脂等地区的民间舞.每逢春节等节日,当地群众都会组成大形秧歌队,人们称作”闹秧歌”.领舞者为伞头,他手执一伞,边唱边舞.歌词吉祥如意或即兴而作,后随扮作手拿手鼓的货郎及男女老少各种角色,舞者数十至百人不等.由伞头带领开场,他们边舞边走图形,可走出百余个不同的图型.除了上百人参与的”大场”外也有二至八人不等的”小场”.有如大小型集体舞,双人,三人舞之分.陜北秧歌最大的特点是;扭起来双臂甩动幅度较大,步伐稳健有力,上身挺拔,风格明朗朴实.
河北地秧歌:是流行在唐山地区的民间舞.他的小场-双,三人舞都有题材剧情. 人物分有文,武,丑,,少女,少妇,老人及小孩.他们均以舞蹈动作来叙述剧情,刻画人物性格.因此地秧歌的舞蹈动作比起其他秧歌更为丰富.演出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. 地秧歌中的舞蹈和音乐的配合灵活紧密,唢吶是地秧歌的灵魂,主旋律能吹奏出人物角色的喜,怒,哀,乐,也能根据剧情需要吹奏出哭,笑声,风声,驴叫等戏剧效果.著名小舞剧”跑,驴”就是”地秧歌”的代表作之一.
山东鼓子秧歌:是流行在山东北部商河,惠民等地区人民喜爱的民间舞.人物角色分有:”伞”,”鼓”,”棒”,”花”.伞分有”花伞”,”丑伞”两种,他们手执伞而舞.”花伞” 负责指挥音乐,”丑伞”指挥秧歌队形的变化.”鼓子” 手执鼓,槌,边舞边击,”花”是舞者扮作少女,手执手巾或彩绸扎成的花或扇子作舞蹈道具.据传说宋朝期间,河南东部黄河泛滥成灾,人民逃荒至商河,惠民一带开荒.当第一次收获时,他们用筛面的箩-后成为”鼓”用棍棒顶起高粱秸做的锅盖-成为”伞”,打场用的木棒-后成为”棒子”,甩起汗巾-后成为”绸巾”,欢舞庆丰收.这就是”鼓子秧歌的雏形.动作特点雄壮有力,豪放矫健,表现了山东农民朴实憨厚的性格.
秧歌是来自民间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民间舞.数十年来经舞蹈工作者的不断发掘,整理和发展,已整理成一套完整的舞蹈教材.秧歌的舞汇更是不少民间舞蹈剧目主要动作来源.至今,中国各地欢庆节日更少不了扭秧歌.
具有四百多年的芭蕾舞,最早是起源在纪元前古希腊人们对神的崇拜.他们在宗教仪式中的祭神舞,模述战争场面,庆祝英雄胜利归来的自娱性家庭舞蹈.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由希腊传入意大利,后被当地人们改变成独创一格的面具型式歌舞剧.中世纪时此类舞蹈由民间流传,慢慢地推展到宫庭,成为芭蕾舞的起源.
十五世纪下叶,欧洲各国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,意大利成为此运动的先锋.其运动是反对封建思想文化,建立资产阶级新文艺.提倡人文主义,个性自由解放.意大利各城邦君主经常举办节庆演出,宴席间,以歌舞,朗诵,乐器演奏,杂耍等方式表演希腊神话故事来娱宾,后被称为芭蕾-Ballet
十八世纪,法国芭蕾舞编导偌维尔提出芭蕾舞须作以下几项重要改革:1.情节芭蕾,他认为舞蹈是一种无言的交谈,一种有生命的雄辩,以运动形体动作来表现的绘画.因有情节而成为舞者的灵魂,使之有生命和表现力.2 主张大自然是唯一的审美对象.灵感的源泉是情节芭蕾舞的范本.3.重视戏剧结构,同时又强调舞剧的特殊性.4.重视感情的表达,反对偏重舞蹈技巧.5.强调舞蹈艺术家应俱备全面的修养; 才华热情,想象力,高雅情趣及知识.
在流行浪漫主义芭蕾舞期间,有三部代表名剧;早期的”仙女们”,高峰阶段的”吉赛尔”及衰落阶段的”葛蓓莉亚”.浪漫主义芭蕾舞其特点是;轻盈似飘,热情奔放,充满朝气,舞蹈的技巧高超复杂,题材多半取自神话传说并以爱情作主题.由著名编导菲利浦-塔里奥所编导,其女儿玛丽亚-奥尼主演的舞剧”仙女们”,他根据其女儿的天赋条件和特长,特别设计此角色的舞蹈技巧高超复杂.编导用”飞行”, ” 大跳”,优美雅典的造形舞姿,加上玛丽亚创新地用足尖技巧来表现刻画仙女们的轻盈飘逸.同时在服装设计上破旧立新,首次采用半透明的白纱作舞裙,在舞台上完美地表现出仙女们的型像.在芭蕾舞史上她被公认为”脚尖鞋”及”脚尖功”的发明人.成为以后女芭蕾舞演员主要舞蹈技巧.”仙女们”是芭蕾舞改革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