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艺人生-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舞蹈

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在天山脚下,天山横贯新疆全省,将新强分为南,北二疆.生活在歌舞之乡的维吾尔族人民,自幼童至老人个个能歌善舞.我曾在乌鲁木齐的小巷里,地区中心幼儿院内,看到四五岁男女娃娃连歌带舞,跳得十分投入.在喀什的市集上,出售乐器的街铺中,人们放声弹唱.在主人的葡萄院,宾主围着堆满水果的圆桌,在男女主人琴声歌声中,一家大小拉着我一起跳舞,那情那景一直美好地保留在我记忆中.

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特点在头部及手腕的运用,颈部左右移动,头部的摇动,手腕翻动,再加上昂首,挺胸,立腰,眼眉的挑动,膝部微颤,形成别具风格,色彩浓郁的维吾尔族舞.旋转是维吾尔族舞主要技巧动作之一,要求快速,多姿,戛然静止.旋转常作为舞蹈的最高潮.此外维族舞与其他舞蹈不同之处是节奏变化较多,附点,切分,弱拍强奏,形成其舞蹈的独特风格.最有代表性,广泛流行的有”赛乃姆”,”多朗舞”,”萨玛舞”,”夏地亚纳”,”纳孜尔库姆”,带道具的”盘子舞”,”萨把依舞”.

民间舞”赛乃姆”自由活泼,没有固定的程序,在音乐中大家拍手和唱,一人或三五人同舞,舞者即兴而舞.音乐由中速转入快板,把气氛带入高潮.由于”赛乃姆” 舞蹈音乐及节奏的特点,形成其舞蹈动作抒情优美,婀娜多姿.舞者运用头,肩,手腕, 腰,小腿的动作配合,展示出舞者潇洒,怡然自得的心情.舞蹈动作姿态大多来自于生活,如托帽式,挽袖式,拉裙式,瞭望式,抚胸式等等.舞时膝盖即控制又不僵硬,小腿灵活轻巧,和鼓点紧密配合,三步一抬为基本步,是”赛乃姆”舞步的一大特点.手鼓在”赛乃姆”中是主要的伴奏乐器.

“多朗舞”是维吾尔族古老,形式完整,动作粗犷矫健的民间舞.此舞来源于劳动生活.舞蹈表现整个狩猎过程;从”聚集”,”寻猎”,”搏斗”,到”围歼”,”得胜”.舞蹈中近似挽弓骑射的矫健舞姿,动律充满草原气息和艺术特点.”多朗舞”多以两人一组对舞形式出现,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”.”滑步”和”微颤”是多朗舞最突出的动律特点.

“萨玛舞”来源于原始宗教萨玛教,祈神祀礼中的歌舞,后期成为人们节庆歌舞, 流行在南疆喀什,莎车一带.参加跳”萨玛舞”的多以男性为主,舞步与鼓紧密结合, 稳而有力,双腿屈伸明显,身体起伏较大,手自然地半握拳,下甩打开,弯屈收回,明显自如的悠劲,身体随手左右微晃.单步擦地跳起接空转,单步跳转是常见的技巧动作,”萨玛舞”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吶和铁鼓.

“盘子舞“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之一,来自库车,流行于乌鲁木齐,伊梨,喀什等地,是女性舞蹈,动作优美动人.早期”盘子舞”表演者常在饭馆,茶馆中表演,他们头顶碗,双手各执筷子小盘,随乐击盘而舞.动作稳健,柔软,细腻.舞步以”赛乃姆” 基本步为主.如今舞台上的”盘子舞”除女子独舞外,大部份己不再顶碗,无论舞步舞姿上都有所演变.

人们对维族舞蹈中男舞者使用”萨把依 ”情有独钟.萨把依是维族民间打击乐器,在一尺长的木棍上包上铁皮,镶有两个铁环,舞时按节奏碰击右肩或前后摇动,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.”萨把依”舞又叫”铁环舞”,是流行于喀什.一带的男子舞蹈.

在所有民族舞中,维族舞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舞蹈,舞者必须用心去演绎,对维族人民生活习俗不了解,对舞蹈风格动作研究不够,再好的演员都跳不出维族舞应有的魅力和风彩.

自执笔写舞艺人生专栏己有整整一年,共撰稿十七篇.在这期间我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对舞蹈教学的心德,感受,也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舞蹈理伦知识,此外更作了不少资科收集,参考工作.我自知文稿粗浅,难以满足读者要求,但在这一年中,我感受很深,得益匪浅;我惊叹中国舞蹈艺术文化是如此深厚和丰富多彩,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去进一步深讨,学习.在我停稿休息时, 我谢谢各位读者,日后报上再见!

top